核心摘要:当地时间9月23日,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俞孔坚在巴西潘塔纳尔地区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终年62岁。俞孔坚教授曾作《中华建设》杂志社封面人物发表署名文章,记录下他关于“城市双修”的思考。
中华建设网讯 (记者 马金言)当地时间9月23日,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俞孔坚在巴西潘塔纳尔地区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终年62岁。
俞孔坚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俞孔坚教授曾作《中华建设》杂志社封面人物发表署名文章,记录下他关于“城市双修”的思考。
他说,如果说三亚是全国人民的后花园,那么,三亚两年多来的“城市双修”工作可以被看作是美丽中国建设的一个实验,是一场发生在后花园中的建设实践!这个实验体现了如何将一个执政党和中央政府的伟大理念,付诸具体的城市建设,并获得民众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使一个国家的梦与每个个体的梦融为一体。
今日,我们重发此文,纪念俞孔坚教授。
资料图。图片来源:《中华建设》杂志 2017年6月刊 总第145期
资料图。图片来源:《中华建设》杂志 2017年6月刊 总第145期
俞孔坚 图片来源:橙柿互动·都市快报
公开资料显示,俞孔坚,1963年生,浙江金华人。1987年获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硕士学位,1995年获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学位,1997年回国后先后创办了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创办了国际获奖期刊《景观设计学》并任主编,并创办了国家甲级设计机构土人设计Turenscape。
资料图
俞孔坚因提出可持续城市规划的创新方案而享誉全球。他提出的“海绵城市”概念于2013年被采纳为中国国家政策。“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俞孔坚 图片来源: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海绵城市原理示意。图片来源:浙江发布
该理念通过绿色基础设施(如湖泊、公园)和透水铺装,减少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依赖,以自然方式应对洪涝。这一概念旨在让景观建筑能够吸收洪水,并逐步将水释放至河流与海洋。
资料图
图片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此外,据北京大学新闻网,2025年9月18日,《福布斯》公布了“2025全球可持续发展领航者”榜单,表彰在气候行动和绿色转型中具有全球影响力的50位人物。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俞孔坚教授入选,成为榜单上唯一的中国学者代表。
综合整理自:《中华建设》、澎湃新闻、红星新闻、橙柿互动·都市快报、浙江发布、浙江之声、北京大学新闻网、上观新闻、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上一篇:没有了